林少川展示白雪嬌給他的回信
年輕時的白雪嬌 (受訪者供圖)
2000年,白雪嬌外出旅游。(受訪者供圖)
1939年5月19日,《光華日報》刊登的白雪嬌家書。 (受訪者供圖)
《泉籍南僑機工八十三載遺愿得償》追蹤
三封穿越83年歷史的書信,歷經(jīng)三代人不懈追尋,終圓南僑機工駱顯祖“待山河重光再團聚”的夙愿(詳見泉州晚報8月15日第五版報道)。該報道引發(fā)社會各界熱烈反響與關(guān)注。昨日,華僑史專家、南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館名譽館長林少川,將一封珍藏36年的泉籍南僑女機工白雪嬌(又名白雪樵)的親筆回信鄭重公之于眾。
這封寫于1989年的回信,紙頁泛黃,字跡卻依舊清晰——“關(guān)于我自己應(yīng)該說是沒有什么值得寫的。但作為提供點滴情況卻又是義不容辭的……”當這封白雪嬌的親筆書信走出塵封,南僑機工群體對祖國與故鄉(xiāng)的深沉眷戀,再度叩擊著世人的心扉。
盡“一滴之微力” 匯“救亡之洪流”
“抗戰(zhàn)時期,白雪嬌一封訣別家書,在馬來西亞中文報刊登后,感動了無數(shù)華僑華人。1989年5月,我慕名前往廣州拜訪這位傳奇女性。”昨日,在豐澤區(qū)圖書館,林少川對本報記者談起見面時的情況,仍歷歷在目。
“您看,這是您的又一封親筆信,信中再次書寫‘南僑機工’,這不正是半世紀后的又一篇‘白雪嬌抗戰(zhàn)家書’嗎?我必好好珍藏,讓這薪火永傳后世!”他至今記得當年自己向白雪嬌展示這封回信時的對話。他的誓言也在時光中錚錚作響。這封承載著雙重歷史回響的信箋,被他鄭重地守護了整整36年,從未公開展示過。
信中,白雪嬌提起回國抗戰(zhàn)往事:“我和陳僑珍回到昆明時,當時的西南運輸處的有關(guān)負責人說他們不要女的,并很快就把我們送去重慶。我們離隊以后就與機工隊沒有什么聯(lián)系了。”
1939年,25歲的白雪嬌從馬來西亞檳城出發(fā),懷揣著“在救亡的汪流中,竭盡我一滴之微力”的信念,加入南僑機工隊伍。彼時,馬來西亞《光華日報》發(fā)表了她的訣別信,曾如驚雷劈開南洋長夜:“家是我所戀的,雙親弟妹是我所愛的,但破碎的祖國,更是我所懷念熱愛的”,“雖然我的力量簡直是夠不上‘滄海一粟’,可是集天下的水滴而匯成大洋”。
“大概因此,她在回信中提及,為記錄南僑機工歷史‘提供點滴情況卻又是義不容辭的’。”在林少川眼中,“義不容辭”四字重若泰山——那是對歷史的擔當,也是南僑機工共有的精神底色:他們將穿越烽火、九死一生的犧牲視作本分,在民族危難之際,義無反顧回國抗戰(zhàn)。
記者連線現(xiàn)居廣州的白雪嬌女兒陳耿凡,她說:“媽媽很少提起南僑機工的經(jīng)歷,只是有時會無意中說起一些細節(jié)。”白雪嬌曾提起,云南的山高得仿佛“伸手一觸就到天”,機工們喝的是沉淀黃泥后的水。途經(jīng)越南時,僑胞送來一籃籃牛角包,那帶著黃油香氣的暖意,與滇緬公路的塵土、炮火交織在一起,成了她記憶里抹不去的片段。
這位南僑女機工身上也有閩南女子的謙遜與溫柔。陳耿凡還記得,母親總說自己只是抗日救亡洪流中的“一滴水”,“她覺得做得還不夠,一生碌碌,有愧祖國”。而她在這次公開的書信中也寫道:“關(guān)于我自己應(yīng)該說是沒有什么值得寫的。”
一生鐘愛家鄉(xiāng)茶 三代皆說閩南語
白雪嬌一家自祖父輩“下南洋”,三代僑居馬來西亞檳城,但鄉(xiāng)音始終未改,都能說一口流利的閩南話。
林少川回憶當年采訪白雪嬌的畫面:她指尖輕觸紫砂壺,安溪鐵觀音醇香彌漫。她回憶道:“家鄉(xiāng)的柿餅啊,甜得像封了蜜的日光……”兩個泉州人之間的交談,讓斗室滿是鄉(xiāng)音。
白雪嬌一生僅踏足故土安溪一次,卻把鄉(xiāng)愁泡進了一輩子的茶里。她每天早晨起來,第一件事便是泡上一壺鐵觀音。陳耿凡說:“母親一輩子就喝鐵觀音,沒見過她喝別的茶。”
1971年左右,白雪嬌和嬸嬸一起,送最小的弟弟和叔叔的骨灰回到泉州安溪龍門老家。也是那一次歸鄉(xiāng),她才知道老家還有香甜的柿餅,有素未謀面卻血濃于水的親人。她躬身安葬親人的遺骨,讓游子魂“重系于故鄉(xiāng)的根脈之上”。
“我外公將媽媽這一輩五個兄弟姐妹都送回家鄉(xiāng),大舅舅的一雙兒女也在14歲就回到祖國。”陳耿凡說。后來白雪嬌在隨筆《祖國情思》中也提到祖父的叮囑:“不管你們以后成為什么樣的人,你們都不能忘記我們自己的鄉(xiāng)土,不能忘記我們祖祖輩輩曾經(jīng)生活的唐山……”后來她懂了,祖父口中的“唐山”,就是有黃河、長江、萬里長城的祖國。
抗戰(zhàn)勝利后,白雪嬌回到了馬來西亞。1949年10月1日,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,她參考報紙上的照片,和同事秘密找了一個裁縫做了一面五星紅旗,并在學校升起。當?shù)刂趁癞斁忠虼耸聦⑵浯?,一年后把她?qū)逐出境。1951年,經(jīng)過7天7夜的海上漂泊,白雪嬌再次回到祖國,自此定居廣州,一直從事她熱愛的文化教育事業(yè)直至退休。
她給兩個女兒分別取名“耿平”“耿凡”——“耿”是脊梁,寄托“忠心耿耿為國”的期待;“平凡”是根系,扎進“平平凡凡做人”的深靜。
無論是駱顯祖“待到山河重光再團聚”的期盼,還是白雪嬌“什么也不能阻撓我投筆從戎”的決絕,都在訴說南僑機工跨越山海、穿透歲月的壯舉。這段史詩也鐫刻著福建人的精神基因:閩籍南僑機工重鄉(xiāng)崇祖、家國一體,他們有炙熱的赤子情懷、堅定的民族氣節(jié),無論身處何地都與祖國血脈相連,這樣的精神至今都閃耀著獨特的光芒。
福建泉州市華僑大學華僑研究所
林少川老師:
謝謝你的來信。我昨晚從北京回來才收到。
關(guān)于南僑機工隊的回憶錄,本當盡力而為,但因我和陳僑珍回到昆明時,當時的西南運輸處的有關(guān)負責人說他們不要女的,并很快就把我們送去重慶。我們離隊以后就與機工隊沒有什么聯(lián)系了。所以我能寫的是非常有限的,而且事隔多年,很多事情已經(jīng)沒有印象了。關(guān)于我自己應(yīng)該說是沒有什么值得寫的。但作為提供點滴情況卻又是義不容辭的。本月底或下月初,我會把回憶錄寄上,大約3000—4000字。
特此奉復(fù) 敬祝
工作順利
白雪樵
1989.5.15
1、本網(wǎng)站所登載之內(nèi)容,不論原創(chuàng)或轉(zhuǎn)載,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,不做任何商業(yè)用途。如因作品內(nèi)容、版權(quán)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(wǎng)聯(lián)系的,請在30日內(nèi)進行。
2、本網(wǎng)原創(chuàng)之作品,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(zhuǎn)載分享,并請注明出處。
※ 有關(guān)作品版權(quán)事宜請聯(lián)系:0595-22128966 郵箱:admin@qzwhcy.com